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孩子請你跟我說~~淺談學校事件發生時親子溝通的原則

博愛國小主任 黃忠信


    在學校學習成長與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孩子經常會遇到困難,家長應把握這樣的機會,多傾聽與溝通,給予愛與關懷,把事件圓滿處理,化危機為轉機,藉此拉近親子間彼此的關係。以下分享親子溝通時可掌握之幾項原則與做法供家長們參考:


一、事件發生前

(一)參與班上的活動:參與班上的活動(班親會、校外教學等),了解孩子與班上同學相處的狀況,也趁機了解導師的帶班風格與班級經營方式等。

(二)與老師保持聯繫:畢竟老師是學校裡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與老師保持密切聯繫對於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人際互動與學習狀況是必要的。

(三)觀察孩子的異常反應:緊張、談論到學校話題就沉默、假期結束回到學校會害怕、經常肚子痛等身體不適現象,有這些狀況都要了解孩子是否面臨了壓力或困難。


二、事件發生後

(一)多傾聽,不指責

藉由事件發生的溝通過程,這會是個了解孩子的好機會,父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和他溝通。別急著打斷孩子的話或先入為主的指責(你一定是怎樣怎樣的,我太了解你了),避免孩子未來抗拒溝通。

(二)將心比心,重視孩子的感受

比起直接糾正其行為,更重要的是要先關心孩子的感受。這是父母無可取代的角色功能。如果孩子在學校已經被約談或警告,回家後又要再次面對正經的討論,對尚未發展成熟的心靈而言,恐怖負荷太大。因此父母這時候應給孩子抒發的機會,先同理孩子,讓孩子打開心房。

(三)溝通前後,給予愛與支持

溝通時,無論是否達到家長期待的溝通成效,都要主動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與孩子站在同一邊,因為終究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愛和鼓勵,才能滋養成長改變。

(四)與孩子共同商討未來可行的處理辦法

面對困難,父母可以提出建議,但不要期待孩子一次到位就能學會做到。給孩子有強化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會,這樣一來,親子之間的溝通才能就事論事,而不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觀感,甚至漸漸失去上學的熱忱。


    與孩子建立聊學校大小事的習慣,越能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事件與心理的變化,從而適時給予鼓勵與引導,透過傾聽做孩子的聽眾,透過親子共同討論培養面對學校事件的問題解決能力,更能適應以後所面對的不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