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關於臺北市
設立始年:1884年建府、1920年設市
區劃:12區
政府所在地:信義區市府路1號
市花;杜鵑花
市樹:榕樹
市鳥:臺灣藍鵲
總面積:271.7997平方公里(臺灣的第16位)

總人口:2,480,681人(111年12月)

人口密度:9,127人/平方公里(111年12月)
經度:東經121.3度(中心位置)
緯度:北緯25.1度(中心位置)
海拔:最高:1,120m(七星山)
氣候類型:副熱帶季風氣候

臺北地形
臺北市中心區域位於臺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眠火山)位於市區北邊與新北市接壤處,整個山系於市區內大致向南延伸並趨緩,直抵圓山、大直與內湖等地,是臺北市境內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帶與北投側的外緣地帶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區東邊的內湖、南港與南邊的木柵多為丘陵地形;標高約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則橫亙于信義、南港兩區之間。

臺北水文
臺北市境內的河流絕大部分屬於淡水河流域。淡水河的支流新店溪自臺北盆地的南邊流入,與其支流景美溪合流後,形成臺北市西南方與新北市的自然邊界。河道向西北蜿蜒流經景美、公館、古亭等地,至萬華附近與大漢溪合流後,始稱為淡水河。此後向北流經大稻埕、社子,至關渡附近與支流基隆河會合前,亦形成臺北市西方與新北市的自然邊界。基隆河自盆地東北邊流入,經南港、松山、內湖、士林、北投等地,橫貫臺北盆地的北半部。

臺北氣候
臺北市位於北緯25度線附近,又因為是在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深受乾冷的蒙古高氣壓與暖濕的太平洋高氣壓交互影響,形成了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通常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有時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氣候變化影響,也會出現較暖的冬天,或是較冷的春天。
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氣候特徵:因為市區主要位於臺北盆地中,氣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由於盆地周圍的高山而不易使熱氣排出,使得市內的氣溫通常較周圍的地區高出攝氏1-2度。進入冬季後,市區周圍的山地與丘陵地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後,由於蒙古高氣壓與太平洋高氣壓交會形成鋒面,使得臺灣進入梅雨季節,此時臺北的降雨天數也會增加。夏季也經常會因為上升氣流旺盛,形成午後雷陣雨。

資料來源:臺北旅遊網https://www.travel.taipei/zh-tw